中新網北京4月10日電(白琥)記者10日從北京市環保局獲悉,2013年,該市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為66.6,級別為良。近年來,該市生態環境質量指數持續保持良好,在全國處於中上等水平。
2006年,原國家環保總局發佈了《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試行)》(HJ/T192-2006),利用遙感監測數據解譯等手段,對全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評價。這個評價體系是通過生態環境質量指數,也就是EI指數來反映被評價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的好壞,數值範圍在0~100之間,根據指數得分,將生態環境分為五級, 75以上為優,55-75為良,以下分別為一般、較差和差。
研究結果顯示,2013年,北京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為66.6,與上年基本持平,生態環境質量級別為良。
在2006年,這一指數僅為59.7。此後的2009-2013年,該市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基本保持在66左右(65.9-67.1),生態環境質量為良,且持續保持良好(55≤EI<75為良好),在全國處於中上等水平。
研究結果表明,北京生態環境質量區域差異較大,總體上北部山區及西部山區明顯好於平原區。
值得註意的是,近年來,北京市各區縣生態環境質量呈現好轉趨勢,其中石景山區變化最為明顯,由於首鋼的搬遷,石景山生態環境質量由差轉為一般。
記者註意到,雖然北京生態環境質量指數比2000年明顯好轉,但距離公眾對宜居、舒適環境的渴望和期盼,與技術規範中提出的優等生態環境質量標準還有很大差距。
“近80%的人口集聚在占全市國土面積1/3的平原區內,能源和資源消費量大且相對集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速度相對滯後,環境污染負荷超載嚴重。”
北京市環保局污染防治處處長王春林表示,特別是大氣環境污染嚴重,是北京環境質量最突出的短板,致使北京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不高。今後要繼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和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降低污染負荷,提升環境質量。
在王春林看來,水資源的短缺,是北京生態環境狀況指數不高的主要制約因素。為此,他建議增加生態用水,補充河道,力求延長有水河道的長度、擴大湖庫水面面積,多方籌措增加水資源總量。
與此同時,人口快速增長,城鎮開發強度不斷擴大,大量侵占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全市人工不透水面積增加了36%,濕地面積有所縮小,百萬畝造林工程還未發揮明顯的生態環境效益,生態環境容量明顯不足。
此外,在核心區、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的林地和草地的破碎化程度顯著升高,城市內部和城鎮之間的大型綠地面積不足,綠色廊道不夠貫通,城市熱島效應逐漸顯現,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可規劃作為生態用地的土地資源難以滿足需要,環境資源十分稀缺。
有鑒於此,王春林表示,應繼續大力推進綠化美化建設,增加林地、草地、濕地等生態用地面積,企業搬遷、拆遷騰退等地塊應儘量用於補充生態用地,加大提升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的幅度。(完) (原標題:北京市環保局:首都生態環境質量級別為良)
- May 19 Mon 2014 17:06
北京市環保局:首都生態環境質量級別為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