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學、電腦、財務、到管理(一)從數學、電腦、財務、到管理 這幾年我對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有比較深的研究,並以平衡計分卡的模式重組公司的策略管理及績效管理系統,架構經營管理系統,也算是有些經驗。前兩個星期在台灣半導體封裝製程產業數一數二的矽品精密公司來拜訪我,詢問我關於平衡計分卡導入的相關經驗,會議中他們問我一個問題,「如果可以重來的話,你會怎麼做?」。 的確,這是一個好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常會想,如果可以重來的話,我應該不會犯這種錯誤;人生的路如果可以重來的話,我想要走另外一條路…。也真的讓我想起這一路走來,我學了數學、學了電腦、學了財務、學了管理,雖然不過二十來年,這條路可走的還真複雜。讓我先回顧一下。 當年考上東海數學系只有兩個原因,個人資質駑鈍,聯考分數只能讀私校且不太熱門科系;偏偏數學成績不錯。Minmax下來到東海數學系,對數學、對未來,並無太大認知。 不過我數學系還讀得真的有夠不好,高微、微方、代數、數值、機統等,舉凡數學系的主科,都有被當或重修的經驗,暑修、二修、三修、1/2,甚至畢業考成績不佳差點延畢,除了2/3退學外的所有名詞我都曾經經歷過。大一上微積分就被當,僥倖補考過關;大二上更慘,高微當、微方當、代數當、連中國通史都當,擺明就已經1/2,不能補考,當時規定是連續兩學期1/2才退學,幸好當時的代數康康老師大發慈悲,成績並未給不合格,而是incomplete,我痛定思痛下,先是代數補考通過,中通補考通過,大二下放棄修微方,同時高微以下補上的方式通過,總算大二只有徐長明老師的微方未過,我認為這也不能全怪我笨或不用功,徐老師是有名的超級大刀,大二上微方只有10個人pass,大二下也只有10個人,但上下學期的交集不太多;大三數值分析又遇到徐老師,當然,又被當了,我也搞不懂,數值分析不是把一些困難的方程式以數值方法解決嗎,理論上應該是用簡易的算術方法,盡情使用電腦的計算能力來解決問題,幹麻還要去背一些複雜的方程式,還好大三暑假找了個很”開明”的他系老師開數值分析課程,總算暑修通過,此外,又遇到第二個大刀,吳英格老師的機率統計,當然又是傷痕累累;大四上過的蠻愜意的,9學分而已嘛!隨便也通過,大四下可就慘了,前面所提的微方啦、機統,喂,都還沒過呢!所以大四下上課的時數好像與大一時差不多,這一節與大二學弟妹上課,下一節與大三學弟妹上課,然後才是大四的課(與學長姐一起上課),不過還好並不孤單,多數同學都是一起上課,至今才培養起革命情感,最慘的還沒說,永生難忘的大四下畢業考,自己覺得考的不錯,高高興興的外出游泳,脫光衣服人已泡在泳池,同學從學校趕來,「XXX、XXX,你們幾個人機統沒有過,趕快回去看有沒有補救的機會,不然就要唸五年了!」,包含學長姊,十幾個人坐在理學院草坪,看能不能有一絲機會,唉,男人何苦為難男人!晚上七點,總算看到吳老師走出辦公室,”極大恩惠”的給予我們補考機會,我總算通過可以畢業了(請注意,補考人員也只有一半通過喔!)。我很瞭解為何數學系畢業生不太喜歡回數學系,對許多人來說,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慘歲月!我至今還搞不懂某些老師在想什麼!大四時,班上尚有29人,在班上20名順利四年畢業的同學名單中,我還是其中一員,可以自稱是全班前20名。 可是很奇怪的,大學四年我修過幾門電腦類課程,無論是專門開給數學系學生的課程,或者自己到資訊系選修,每門都大約在95分左右,我想,應該算相當不錯。後來想一想,我可能真的對艱深的數學理論沒有天份或沒有興趣,不過還有點邏輯能力,對冷冰冰的電腦有興趣,這才讓我有從數學轉到電腦的念頭。很可惜台灣教育體制僵硬,我認為是被硬生生蹉跎四年。 民國79年退伍後經人介紹,第一個工作是在證券單位的資訊部門,這是一個附屬單位,雖稱之為資訊部,也進行辦公室網路系統維護及電腦問題的排解,但主要任務則是證券資料的蒐集處理,我則在這時候真正對電腦應用有初步認識,例如Novell LAN的管理、Lotus的進階運用,雖然學的很快,坦白說,都只是基本應用而已,算是這一方面的power user。 想再讀電腦研究所,自己知道台灣的資訊研究所考不上,反正我英文也不算差,決定考TOEFL、GRE,美國的研究所是採申請的,應該容易些吧!的確同時申請到幾家學校的電腦研究所,這次終於可以挑選了,反正都不是TOP的學校,還是務實一點,選擇猶他州學校,原因是州立大學也算有點水平,而且便宜,一年的學費生活費合計約1萬元美金,那時美金的匯率約是25元,我們這鄉下小孩東湊西借的,還能負擔,民國80年秋季,我正式前往美國去唸猶他州立大學電腦研究所(Utah State University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 School)。 學校位於鹽湖城東北方的羅根市(Logan),這是個大學城,幾萬人口而已,居民或多或少與大學有點關聯。也不曉得為什麼,初期讀起來還蠻輕鬆的,第一門課叫自動機理論(Automata),這個老師對英文程度不佳的台灣人偶而會來點語言諷刺,所以上課我也不太愛聽,蠻奇怪的,一堆複雜的regular expressions我就是會,三不五時還能教一下同學。其他如編譯器(Compiler)、關聯性資料庫(RDB)、電腦網路(Computer Networking)、類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ing)等邏輯性較高的課程,我也學的很好。後來選軟體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這是一門很重視規劃及文件的課程,礙於我的英文能力沒有那些美國人/印度人好,上起來有點吃力,不過這門課倒讓我認識專案進行的架構,因為老師直接分配專案小組,也才有與印度人共事及團隊合作的經驗,這對我未來的工作發展是有幫助的。畢業論文我寫的是關於才剛萌芽不久的物件導向軟體工程(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兩年順利畢業,成績也還不錯。這時候我才漸漸瞭解自己的能力,邏輯和分析還不錯,但尚無能力與興趣鑽研高深理論,應該要朝應用路線發展。 民國82年8月我總算畢業,正式踏入職場,回去拜訪我兩年前工作的老長官,然後就被留下來繼續服務。雖然剛畢業有一些理論基礎,實務面其實是很缺乏的,複雜的regular expressions一點用處都沒有,大多數的公司企業要的只是能夠簡單、商業化的電腦應用,學校那一套只是要讓我們認識一點概念,有點邏輯能力,踏入社會,大家都平等,大多數人都要重新學習。LAN由Novell開使進化到NTAS、Oracle的RDB已嶄露頭角、Clipper逐漸不行了、Client & Server成為顯學、大家都在觀望Power Builder及VB、WAN及Frame Relay都還只是初上市階段。年輕人嘛,反正大部分對我來說都很新鮮,全部學,比當學生時還認真,我果然是吸收的很快,能掌握到重點,受到賞識也有所發揮,不到半年就晉升為資訊部門主管,並賦予規劃資訊整合任務,建構網路、資料庫、及應用介面,當然啦,實際執行工作是發包給外部資訊公司,我只是甲方代表,控制專案執行。 這是我從數學跨到電腦領域的過程。坦白說,數學我是不行啦,如果教育體制能夠開放一些、我能夠對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多瞭解一些、或者有人可以給我一些人生方向的指引,可能不會讀得這麼辛苦又有點浪費時間。不管如何,這主要的求學及職場新鮮人的歷程,我在學習方法、邏輯及分析能力,還是有很好的收穫。 【未完待續】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iaep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